時間
|
事件
|
1897年
|
嚴復譯《天演論》開始在《國聞匯編》上刊載
|
1912年
|
嚴復被袁世凱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接管大學堂事務
|
1916年
|
康寶忠在北大開設了第一班社會學課程
|
1918年
|
陶孟和在《新青年》第4卷第3號發表“社會調查”一文
|
1919年
|
燕京大學成立,美國社會學家步濟時(John Steward Burgess)在宗教學院教授社會學
|
1922年
|
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美國社會學家步濟時為首任系主任
|
1924年
|
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聘任許仕廉等中國教師
|
1925年
|
燕大社會學系畢業生張鴻鈞開始擔任社會調查專家甘博(Sidney Gamble)的助理,進行對北平283戶家庭生活的調查
|
1925年
|
李景漢著作《北京人力車夫現狀的調查》出版
|
1925年
|
嚴景耀完成畢業論文《北平監獄工作問題》,本年6月留燕大社會學系任助教
|
1926年
|
許仕廉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聘李景漢兼任社會學系講師,陳達擔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
1926年
|
陶孟和離開北大,開始主持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下設的社會調查部
|
1928年
|
許仕廉邀請學成回國的言心哲在燕大社會學系授課,第一學年授課為“社會學概論”和“社會領袖”
|
1928年
|
楊開道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資助下主持河北清河鎮調查
|
1928年
|
李景漢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調查部主任,赴定縣調查,以定縣的調查為基礎寫作了《定縣社會概況調查》
|
1928年
|
孫本文與上海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余天休、吳澤霖、潘光旦等,加上剛學成回國的吳景超,決定成立東南社會學社,并出版學社刊物《社會學刊》
|
1928年
|
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所,是為中研院首批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
1929年
|
陳達著作《中國勞工問題》在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29年
|
李景漢著作《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29年
|
陶孟和領導的社會調查部改組為社會調查所,另設社會調查所委員會代替調查部顧問委員會,成為永久的自辦事業
|
1929年
|
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的陳翰笙與王寅生成立了45人調查團,開始啟動“無錫-清苑農村調查”
|
1930年
|
許仕廉聯合陶孟和、陳達等知名學者發起倡議,將原有的“東南社會學會”改組為“中國社會學社”
|
1930年
|
燕大社會學系清河試驗區正式成立,張鴻鈞成為第一屆主任。試驗區逐步將清河鎮周圍四十村納入,開展農村小額貸款、婦女兒童工作等復興鄉村經濟和社會的計劃
|
1930年
|
楊開道與許仕廉合作完成《清河——一個社會學的分析》(Ching Ho: A Sociological Analysis)。同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楊開道的《農村問題》和《農村社會》
|
1930年
|
美國學者卜凱(John Buckle)根據1921-1925年間親自主持的7省17共2866個農家的調查,寫作《中國農場經濟》(ChineseFarm Economy),該書由商務印書館于1937年出版
|
1930年
|
陳翰笙率領社會科學研究所調查團北上,與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會調查所合作,到河北省清苑縣進行調查,是為無錫-清苑農村調查在河北進行的部分
|
1930年
|
在清苑調查進行過程中,陳翰笙寫作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軔》一文,提出“農戶調查與村經濟等概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并為后來歷次無錫-保定保調查所沿用。
|
1931年
|
雷潔瓊開始在燕大社會學系任教,吳景超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務長
|
1931年
|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派克(Robert Park)來華訪問并在燕大授課
|
1931年
|
“九?一八”事變后,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遷至南京
|
1932年
|
陳達 《中國人口問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32年
|
楊開道擔任燕大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33年
|
言心哲《社會學調查大綱》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
1933年
|
李景漢著作《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由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
|
1933年
|
吳景超的“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在《獨立評論》第75期刊載
|
1934年
|
中研院社會科學所與陶孟和領導的北平社會調查所合并,新機構仍沿用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名稱,陶孟和任所長
|
1934年
|
陳達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持開展東南華僑研究
|
1934年
|
喬啟明的著作《江寧縣淳化鎮鄉村社會之研究》由金陵大學農學院出版
|
1935年
|
張培剛在清苑調查戶的樣本中抽選了3村500戶,由參加過清苑調查的韓德章陪同,重新到原調查點進行了1個多月的補充調查,成為其著作《清苑的農家經濟》的實證基礎,該書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37年
|
燕大社會學系主持的清河試驗區結束
|
1937年
|
“七?七”事變后,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先遷至長沙,后又經桂林、龍州、鎮南關、越南河內,于1938年底搭乘小火車到昆明
|
1937年
|
張鴻鈞以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實習處副主任的身份去山東濟寧主持該處的工作,燕大社會學系主任一職即由趙承信代理
|
1937年
|
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至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長沙臨時大學時期,社會學系與歷史學系合并為歷史社會學系,屬文學院
|
1937年
|
楊開道的《中國鄉約制度》由山東省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
|
1937年
|
吳景超《第四種國家的出路》論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37年
|
馬長壽等人組成的四川民族考察團對涼山彝區進行了為期145天的考察
|
1938年
|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往云南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正式開始上課
|
1938年
|
陳達著作《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系陳達與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伍銳鱗教授應太平洋學會之約牽頭組織的南洋移民調查團隊的第一個重要學術成果
|
1938年
|
陳達組建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意圖以“國立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調查報告”系列來出版該所的調查研究成果
|
1938年
|
袁方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學系
|
1938年
|
吳文藻離開燕京大學,赴云南大學擔任中英庚款人類學講座課程教授,組織燕京大學和云南大學的“合作研究所”
|
1938年
|
趙承信繼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38年
|
費孝通從英國學成歸國,加入其老師吳文藻在云南大學的工作
|
1938年
|
費孝通與張之毅開始對云南地區進行田野調查
|
1938年
|
李安宅偕妻子于式玉共赴甘肅南部藏區的拉卜楞寺考察
|
1939年
|
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遷入文廟
|
1939年
|
云南大學社會學系創立,吳文藻擔任首任系主任
|
1939年
|
吳文藻在昆明建立“燕京大學-云南大學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同年該調查工作站遷至呈貢縣郊的魁星閣,簡稱“魁閣”
|
1939年
|
趙承信、楊堃、黃迪等人在燕京大學附近的平郊村建立社會學調查點,開展社區研究
|
1939年
|
李有義在昆明附近的路南縣針對民族雜居的區域經濟進行了社會調查,在此基礎上寫就《漢夷雜區經濟》,該著作并未正式出版,云南大學藏有1952年印刷的油印本
|
1939年
|
馬長壽再次深入涼山越西縣田壩彝區進行考察
|
1940年
|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科學研究所、體質人類學所與同濟大學陸續從昆明往宜賓李莊搬遷,在南遷的過程中,社會科學研究所仍堅持研究,成果之一是《抗戰損失研究和估計》
|
1940年
|
在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學系基礎上,歷史學系和社會學系各自獨立成系,陳達擔任系主任,仍隸屬于文學院
|
1940年
|
吳文藻離開云南前往重慶,費孝通主持“魁閣”工作
|
1940年
|
陳達研究南洋移民社會的第二本學術著作
E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 A study of overseas migration and its influenceon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Institute for Pacific Relations)出版
|
1940年
|
史國衡在費孝通的指導下對昆明一家國營軍需廠進行了調查,完成《昆廠勞工》的調查報告
|
1940年
|
田汝康與史國衡一起8月開始對昆明一家紡織廠進行社會調查,以此為基礎完成的調查報告后在1943年以英文Female Laborin Kunming Factory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本年冬天田汝康赴云南省芒市那木寨進行社會調查
|
1940年
|
馬長壽在樂山完成了《涼山羅夷考察報告》,這部杰出的人類學與民族史著作由李紹明和周偉洲整理,在2006年由巴蜀書社出版,內容與原稿相比有增損
|
1940年
|
李景漢根據其實地調查完成的“擺夷人民之生活程度與社會組織”發表于《西南邊疆》第11期
|
1940年
|
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將《云南呈貢縣人口普查初步報告》付印,原本為手寫油印本,未公開出版
|
1941年
|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封閉燕京大學,日方逮捕了包括校長陸志韋在內的燕大師生18人,社會學系主任趙承信亦被捕
|
1941年
|
李安宅離開拉卜楞寺,赴四川成都出任華西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41年
|
許烺光學成回國,加入“魁閣”,首次深入大理喜洲進行社會調查,次年結束
|
1941年
|
谷苞開始對呈貢32個村落進行社會調查,1942年初結束
|
1941年
|
馬長壽在中研院史語所凌純聲等人率領的川康民族考察團中任專員,對西康東部的藏、羌地區進行了考察
|
1941年
|
田汝康撰寫了《擺夷的擺》,由費孝通親自為他刻印了油印稿。1946年這一著作以《芒市邊民的擺》為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42年
|
蘇汝江著《云南個舊錫業調查》由國立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發行
|
1942年
|
陶云奎出任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1942年
|
南開大學文科研究所邊疆人文研究室成立,陶云逵出任主任,并主編《邊疆人文》雜志。研究所開始對云南石屏——勐海鐵路沿線地區進行綜合考察
|
1942年
|
邢公畹開始調查云南羅平縣的傣語,調查后完成報告《羅平水戶語》
|
1942年
|
高華年到昆明附近的核桃箐村做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昆明黑彝語研究》
|
1942年
|
黎國彬寫就《論云南省路南縣撒尼族和阿西族的體質特征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
1942年
|
袁方以《昆明市的都市化》一文從西南聯大社會學系畢業,后留校擔任助教
|
1942年
|
燕京大學南遷至四川成都,與華西大學合署辦校,李安宅兼任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42年
|
李安宅成立華西邊疆研究所
|
1942年
|
費孝通與張之毅結束了對云南村落的田野調查。
|
1943年
|
潘光旦繼任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43年
|
吳澤霖赴云南麗江縣納西族地區進行調查
|
1943年
|
林耀華繼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
1943年
|
林耀華在中國抗建墾殖社、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哈佛——燕京學社三個機構資助下,率燕京大學邊區考察團,對涼山彝族進行了社會調查,完成《涼山夷家》的著作
|
1943年
|
許烺光再次進入大理喜洲進行田野調查
|
1943年
|
黎國彬進入云南西雙版納地區進行調查,最終完成《擺夷<傣族>的人文地理》
|
1944年
|
陶云奎因病去世
|
1944年
|
瞿同祖完成《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
1944年
|
李景漢根據其實地調查完成《擺夷人民之生活程度與社會組織》
|
1944年
|
云南環湖市縣戶籍示范實施委員會編《云南省戶籍示范工作報告》由國立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發行
|
1945年
|
費孝通1943年訪美時,將《祿村農田》,《易村手工業》和《玉村農業和商業》等三部調查報告改寫為英文著作Earthbound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1945年該書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費孝通和張之毅。1949年,英國的Routledge也出版了這部著作
|
1945年
|
林耀華對西康北部藏族地區進行了社會調查,寫就《康北藏民的社會狀況》,連續發表于《流星》月刊1 ~ 5 期
|
1945年
|
因潘光旦赴渝,吳澤霖暫時代理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一職
|
1945年
|
燕京大學-云南大學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
|
1945年
|
抗戰勝利后,燕京大學在北平招生復校
|
1945年
|
平郊村社會學實驗室在燕京大學復校之后恢復活動
|
1945年
|
林耀華帶領其研究生兼職助教陳永齡對于川康北部交界地區嘉戎藏族進行調查,完成《四土嘉戎》的調查報告,但該著作因戰亂而流失
|
1945年
|
吳澤霖《麼些人之社會組織與宗教信仰》一文發表于《邊政公論》。
|
1945年
|
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改名為社會研究所,陶孟和仍任所長
|
1946年
|
國情普查研究所遷回西南聯大在昆明的校本部
|
1946年
|
五月四日,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三校遷回北平
|
1946年
|
史國衡《昆廠勞工》出版
|
1946年
|
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出版
|
1946年
|
燕京大學成都臨時大學返回北平,和1945年在北平復校的燕京大學合并,雷潔瓊、嚴景耀等教授重新返校任教
|
1946年
|
費孝通離開云南,張之毅留守魁閣,任云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
|
1946年
|
陳達應邀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做“現代中國人口”(population in modern China)的演講
|
1946年
|
陳達的自傳《浪跡十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的相當部分是大半篇幅是他在閩粵和南洋等地調查的游記和筆記
|
1947年
|
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其師吳文藻主編的《社會學叢刊》甲集第五種。后該著在瞿同祖出國后經作者補充、修改,譯成英文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于1961年出版
|
1947年
|
費孝通基于戰時在云南大學的講義而成的《生育制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1948年
|
費孝通《鄉土中國》在清華完稿并由三聯書店出版。同年他的《鄉土重建》由上海觀察社出版。收入費孝通與吳晗論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社會權力的文集《皇權與紳權》也由上海觀察社出版。在《皇權與紳權》中,費孝通提出了著名的“雙軌政治”的說法
|
1952年
|
社會科學所遷往北京,次年改名經濟研究所
|
1952年
|
費孝通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從事中國少數民族的教學和調查研究工作
|
1952年
|
關瑞梧在保育系與教育系合并后兼教育系副系主任
|
1952年
|
陳序經任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教授
|
1952年
|
史國衡在清華大學開始擔任總務方面的工作,后任??倓臻L
|
1952年
|
陳永齡調中央民族學院
|
1952年
|
李景漢此后歷任北京財經學院教授、北京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教授
|
1952年
|
潘光旦、吳澤霖調往中央民族學院工作
|
1952年
|
陳達、趙承信先調往中央財經學院,后到中國人民大學工作
|
1952年
|
嚴景耀和雷潔瓊到北京政法學院工作
|
1953年
|
孫本文調任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講授統計學及國民經濟計劃
|
1953年
|
吳景超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1953年
|
吳文藻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學院擔任教授
|
1953年
|
陳永齡率領由中央民族學院和西北民族學院組成的民族調查團,赴甘肅青海兩省實地考察各少數民族
|
1956年
|
1956年起的五年內,李有義響應中央的號召,深入西藏和四川藏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
|
1956年
|
張之毅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
1956年
|
陳永齡參加中央為改變少數民族地區工作落后面貌組織的社會歷史調查組
|
1956年
|
中央勞動干部學校成立,陳達、袁方轉去該校工作
|
1957年
|
言心哲在上海的《文匯報》上發表了“也為社會學說幾句話”一文
|
1957年
|
趙承信因參與恢復社會學被劃成右派。被取消教授職稱
|
1957年
|
張鴻鈞被派為聯合國中東社會發展辦事處主任
|
1958年
|
張之毅參與了由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國家統計局實施的第二次無錫-保定調查
|
1958年
|
陳永齡再次率組赴青海進行民族調查兩年
|
1959年
|
趙承信含冤去世
|
1960年
|
史國衡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
|
1960年
|
陶孟和在抱病參加中國科學院會議的途中因心肌梗復發,不幸病逝。
|
1962年
|
張鴻鈞由聯合國退休,改任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社會發展顧問
|
1962年
|
陳序經任廣州暨南大學校長
|
1963年
|
孫本文調任南京大學政治系教授
|
1964年
|
陳序經調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
|
1965年
|
瞿同祖輾轉回國
|
1967年
|
陳序經患心肌梗塞在南開大學逝世
|
1968年
|
吳景超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終年76歲
|
1971年
|
湖南文史館接受瞿同祖為館員,后瞿同祖與夫人趙曾玖一道應約翻譯了《艾登回憶錄》,作為內部資料
|
1973年
|
嚴景耀調到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
|
1976年
|
瞿同祖被借調到了近代史研究所
|
1976年
|
嚴景耀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
1979年
|
“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成立,費孝通任會長
|
1980年
|
費孝通創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
1980年
|
社科院社會學所等舉辦的第一屆社會學講習班開始
|
1980年
|
北京大學暫設社會學專業于國際政治系下
|
1981年
|
南開大學社會學專業班成立
|
1981年
|
第二屆社會學講習班開始
|
1981年
|
北大社會學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生
|
1982年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正式成立,袁方任系主任
|
1983年
|
北大社會學系開始招收本科生
|
1983年
|
費孝通做“小城鎮大問題”發言
|
1984年
|
費孝通主持編寫的《社會學概論》出版
|
1985年
|
北大社會學系開始招收博士生
|
1985年
|
費孝通在北大創辦社會學所
|
1985年
|
費孝通的《小城鎮四記》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
1987年
|
第三次無錫-保定調查由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合作籌備,北大社會學系同學協助完成。這次調查距離上一次無-保調查這近30年之久。調查參與者的知識背景主要是社會學而非經濟學, 調查內容的設計也明顯偏重于社會學調查。本次調查還使用了計算機處理調查數據, 并且把保存的以前戶調查的部分資料錄入了計算機, 初步建立起歷次調查的戶經濟資料電腦數據庫。調查者依據調查材料著有《中國農村六十年:無錫、保定農村社會經濟變遷》的寫作提綱和部分章節的初稿
|
1987年
|
北大社會學系、社會學所聯合建立博士后流動站
|
1987年
|
北大社會學系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
|
1988年
|
“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
|
1988年
|
費孝通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泰納講座,發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
1992年
|
社會學所更新為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
1993年
|
陳達著《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市鎮工人生活》由中國勞動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的資料都來源于抗戰期間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國情普查所的工廠和工會調查
|
1994年
|
北京大學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成立
|
1995年
|
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研究會成立
|
1995年
|
第一屆“社會人類學高級研討班”開辦
|
1996年
|
北大社會學系獲得社會保障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
|
1997年
|
第二屆“社會人類學高級研討班”,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
|
1998年
|
第四次無錫-保定調查。這次調查以農戶調查為重點,同時也進行村概況和一些專題調查。比起以往歷次調查幾乎沒有正式的研究成果出來, 本次調查完成不久就組織、編輯了一部完整的調查報告作為初步成果。
|
2000年
|
北大社會學系與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合并
|
2000年
|
袁方去世
|
2000年
|
依托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力量組建的“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2005年
|
費孝通去世
|
2007年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共同籌建的“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我國社會工作研究和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
|
2009年
|
社會學系開始招收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SW)。
|
2011年
|
雷潔瓊去世
|
2011年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成立,并召開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
2012年
|
社會學系隆重慶祝建系30周年。
|